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近年来,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就业帮扶、安置区产业培育、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安置区配套设施提升完善等方面精准施策,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全力保障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时期,全市共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23658户89545人,占全省搬迁总数的12.9%,搬迁总规模居全省第2。新建集中安置点241个,占全省安置点总数2460个的9.8%,范围涉及11个县市区、180个乡镇、2214个村,其中城步、绥宁、隆回、洞口、新宁等民族地区搬迁群众13907户54497人,占全市中人数的60.85%。邵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搬迁群众的认可,连续三年被考核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优秀市”。2020年,邵阳市发改委获评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邵阳隆回县获评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武冈市湾头桥善星小区、新邵县潭府乡水口安置区、邵阳县梅溪嘉园安置区等3个安置区获评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美丽安置区。
二、主要做法
全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开展后续扶持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载体,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为抓手,扎实开展“四个坚持”工作举措,团结带领全市各族搬迁群众共居共事共乐,进一步增强各族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新邵县白水洞安置点。2021年入选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022年6月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调研白水洞村时对安置点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安置点服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500人以上安置点单独成立党支部,500人以下安置点按需设立党支部或结合所在村党支部进行统一管理,配套建设社区警务室、党(团)建工作室、党(团)群活动室等活动阵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2个、成立广场舞协会104个、红白喜事理事会104个;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户中善于协调、有一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少数民族纳入安置点管委会班子,提升社区服务少数民族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安置点党支部+楼栋长+单元长+党员+住户”的五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逐步构建起“党组织引领、村(社区)决策、楼栋长执行、群团组织参与”的立体式服务管理机制,确保各族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二)坚持需求导向,搭建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平台。聚焦“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环卫有设施、购物有超市、运动有场地”的“六有”要求,800人以上安置点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800人以下安置点设立“服务管理中心”,保障搬迁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需求;紧扣各族搬迁群众所思所盼,全面提档升级安置点公共设施建设,全市建立了129个图书室,99个老年人活动中心,103个妇女儿童活动中心,172个文体活动广场;新建5所幼儿园、改扩建3所中小学和13个医疗卫生室,新(改)建停车场1200平方米、停车棚2300平方米,安装充电桩60个、路灯241盏,建设标准篮球场2个、休息亭6座及文化长廊150米,直接受益各族群众5499户22310人。
(三)坚持就业优先,激发各族搬迁群众发展动能。全市“五个一批”促进各族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全市易地搬迁群众就业人数持续稳定在3.9万人以上,实现有劳动能力也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每一个搬迁家庭至少有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全市各族搬迁群众既“上楼”又“上岗”,有效解决致富增收问题,认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一是依托帮扶车间吸纳一批,全市共建成安置点就业帮扶车间162家,104个100人以上安置点实现就业帮扶车间全覆盖,带动搬迁群众就业6051人;二是项目建设带动一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及政府性投资工程中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4816人,发放劳务报酬2941.35万元,以工代训2434人次;三是园区(景区)拓展一批,充分发挥“县县都有工业园区”的优势,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全市11个国省级园区共吸纳搬迁群众就业4692人;四是公益岗位托底一批,统筹开发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管理维护、保洁护绿、治安协管、护河护路、生态护林等各类公益岗位,共安置2316名群众就业;五是劳务输出转移一批以,通过加强同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大省劳务协作,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劳务中介机构作用,开展“点对点”对接服务,劳务输出转移就业27146人。
(四)坚持示范创建,促进各族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出台《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实施方案》,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重要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建设感恩文化长廊,以固定标语、宣传栏等方式引导搬迁户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组建歌舞队、广场舞队,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并在民族节庆和重要节庆中开展慰问和文艺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各族搬迁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交往交融,共谱团结曲,共唱团结歌,共绘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五)坚持宣传引导,构建后续扶持和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依托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取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方式,定期、不定期组织安置点工作人员及各族搬迁群众收看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事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安置点管理工作人员、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对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理论、民族知识的知晓率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知晓度,让大家掌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熟悉各民族风俗习惯,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法治意识,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思想基础。2022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在人民网、湖南日报等各级媒体报道201篇,撰写全市工作动态45篇。
三、主要工作成效
全市搬迁群众中实现稳定就业39178人,自主发展产业8354户19923人,委托产业扶持8419 户32678人,资产收益3871户14616人,社保兜底5641户10559人。实现有劳动能力也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每一个搬迁家庭至少有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经验《“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探索 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融合实践》《织好“三张网”,促进“三转变”持续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让搬迁群众端稳就业饭碗》先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指引》、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乡村振兴》刊发,全国推介。
四、未来打算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全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争创国务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成效明显市目标,做实做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文章,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治理有效、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安置点,带领各族搬迁群众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团结奋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搬迁群众心中扎根,携手迈进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