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在群山环抱的绥宁县麻塘苗族瑶族乡陶家村,一根根楠竹正“乘”着无人机翻越山岭,飞向集散点,为楠竹出山插上科技翅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河口苗族乡新团村无人机操控员林旺,手持操控器,神情专注地操控着一台四旋翼无人机吊装楠竹,沿着设定航线缓缓飞向山脚集散点,他紧盯操控屏,实时调整飞行参数。
林旺介绍:“每台无人机配备避障雷达和智能路径规划,即便大雾天也能安全飞行。运输成本从每吨120元降至40元。”
这些“飞”下山的楠竹,48小时内就能变成高附加值产品。在绥宁县,竹制品种类繁多,从竹家具、竹工艺品到竹纤维制品等,应有尽有。而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竹农们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今年一季度,麻塘乡竹产业的产值同比增长了35%,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竹农辛勤的汗水,更是科技赋能竹产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相信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
麻塘苗族瑶族乡竹农胡长伟说:“过去,我们麻塘乡的竹农需雇人肩扛、马驮,花3小时才能将一根楠竹运下山。如今,无人机载重200斤,8分钟就能完成运输,每天可运送30趟。”
绥宁县楠竹运输从传统的“人背马驮”到“云端穿梭”,让大山里的“靠山吃山”的传统竹产业在科技赋能下,飞出了竹产业发展的加速度。为改变传统的运输方式,建设“数字竹海”,绥宁县已成立了竹产业创新联盟,将在全县推广无人机运输,打造“竹资源—科技运输—精深加工”的全链条生态,让千年竹产业焕发新生机。
绥宁联民腾达竹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戴恩腾对记者说:“无人机运输让原料供应周期缩短70%,让我们的原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快速保障。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数字竹仓’,用无人机配送实现‘当天下单、当天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