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动态信息
分享到:
新宁麻林水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丰碑
  • 发布时间: 2025-04-22 14:43
  • 来源: 民族宗教事务局
  • 访问量:
  • 字体【      】

新宁县地处湘西南,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自汉代开始“掘地蓄水为塘”“固山峡筑土蓄水为陂”“川流磊石遏之为坝”“壅溪为堰”,进行水利建设。到了清代,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和大量开辟耕地,水利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民国时期,县内农田水利发展滞缓,旧有水利设施荒废日多,旱涝灾害严重。县府训令各乡镇“修建塘坝,以裕水源,至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新宁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开展水利建设,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鱼、发电,至1988年,全县共修建中小型水库117座,水患大减,有力改善了“十年九旱”的历史面貌,多灾、低产的农业旧貌得到改观,电力、渔业和交通运输业有了新的发展。麻林水库作为新宁县第一座中型水库,在新宁水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新宁10万各族群众以实际行动书写出的民族团结奋斗的丰碑。

图片1.png

新宁县麻林瑶族乡地处雪峰山和越城岭山脉的交汇处,溪沟纵横,峡谷交错,水能资源十分丰富,集雨面积达230平方公里。1964年8月,邵阳市委、市政府为解决新宁一带农田灌溉和水力发电问题,决定在麻林瑶族乡麻林河中游峡谷进口处建设省“六五”计划重点工程——邵阳地区大圳灌区麻林大坝。   为早日实现蓄水、灌溉、发电,全县18个公社10万余名各族群众踊跃投身建设。在那个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时代,新宁各族群众不畏艰苦,成千上万的人在水库工地上战天斗地,锣鼓喧天、红旗猎猎、钢钎叮当、炮声隆隆。工人们用小锤砸出砂石料,用手推车拉料子,靠肩挑背扛抬到施工点。工地伙食补助不够吃,就自带玉米面粑粑、红薯等干粮,晚上集体睡在大棚里,底下铺一层禾秆当席子。1975年水库建设进入紧张施工阶段,县委、县革委领导和指明抽调的80名国家干部,带领一次兑足三年粮的6000名各族民工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各族群众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一锨一铲筑起了这座当时全省最高的圬工重力坝。据统计,麻林水库修建期间,新宁18个公社投入民工10万人次,社、队投工621.29万个,完成土石方82.435万立方米。为建设麻林水库,瑶乡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为新宁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大圳、新建、高竹3个大队是麻林瑶族乡最为富饶的区域,为修建水库,3个大队17个生产队的6722亩耕地山林,以及13个生产队的民房全被淹没,全乡产生移民509户、2216人,占当时全乡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移民主要采取“内靠”和“内迁”的方式进行安置,“内靠”为淹没区群众迁移到所在村的非淹没区域,“内迁”为淹没区群众搬迁到境内及其他相邻黄金乡公社、水庙区等大队安家落户。为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移民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创新乡村治理,让移民村更加宜居宜业。如今移民们已完全融入当地生活,实现从“移居”到“宜居”的完美转变。   1979年3月麻林水库全面竣工,坝高80.3米,总库容7100万立方米,直接灌溉新宁12.49万亩、武冈16.09万亩耕地,同时为隆回、洞口、邵阳三县24.5万亩耕地提供灌溉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和农业综合效益。麻林水库建有3760千瓦坝后式电站,作为邵阳市最大的水电站,年发电量高达3600多万度,为新宁、武冈两县16个乡镇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有力促进了邵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2.png

岁月悠悠,流转不息。时至今日,麻林水库依然是邵阳市最具规模的水利灌溉枢纽工程,始终灌溉着邵阳五县市53万多亩农田。回望麻林大坝的历史,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新宁各族人民的汗水与智慧,它见证了新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历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宁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随着新宁县全域旅游的不断发展,麻林大坝成为全县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全国来自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地址: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邮编:422000
联系电话:0739-5369002  传真:0739-5369011
主办单位: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承办单位: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湘ICP备06007413号 湘公网安备43050302000116号